最近,南京计划成立集成电路大学引发广泛热议。10月22日,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正式揭牌,这将是中国第一所以集成电路命名的大学。

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吕会军此前曾向媒体表示,这所大学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一个开放的创新型产教融合平台,增强大三、大四或者研究生阶段学生实践环节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在半导体国产化浪潮中,这所集成电路大学可谓来得正当其时。不仅有政府站台,还集合了产业和高校的优质资源,建成后将为国内半导体的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

不过,对于国产半导体而言,人才的培养并不仅仅是依靠一所大学就能够解决的,更多的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其中有人力资源的配置,人才流失、工程师薪资待遇等众多问题需要解决。

中美人才现状对比

半导体产业是一个重资产、高技术产业,重资产体现在投入巨大,且持续投入,高技术则体现在对高科技人才数量与素养方面有很高的要求。

从人才缺口方面来看,虽然目前我国半导体从业人员每年都在快速增长,但总体还是缺人。此前,有数据显示,我国集成电路的人才缺口在30万左右。

事实上,作为半导体强国的美国,也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

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仅仅是2018年一年时间,美国半导体产业就出现了10000个人才缺口。另一方面,美国半导体产业已经很难再吸引原住民投身其中,在人才的供给方面,美国半导体严重依赖外来高素质人才的流入。

由于美国半导体的强大,其对全球电子工程方面的人才产生了极大的虹吸效应。在美国完成学业的半导体相关博士毕业生中,有80%会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工作,其中极大一部分是华人和印度人。

乔治敦大学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约有40%的高技能半导体工人在国外出生,印度和中国是最大的两个高素质人才来源国。这种现象导致在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美国流入了10万名电气工程专利持有者,而中国和印度则出现了大量净流出现象。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华人撑起了美国半导体的半边天,比如在美国的半导体巨头中,华人几乎占据着绝对优势,博通、赛灵思、AMD、英伟达都是华人CEO,美满电子的创始人也是华人出身。

透过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几个问题,美国半导体的的强大使其吸纳全球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这些人才又反过来推动美国半导体强大。对于中国来说,优秀人才外流,是半导体产业的劣势。

好消息是,近些年来,美国在半导体在人才吸纳能力上已经出现了疲软迹象。根据美国国家政策基金会的数据,2017年在美国大学攻读科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的外国学生人数下降了6%,这意味着美国如今不仅无法吸引本国人才投身半导体产业,对吸引海外人才的吸引也显得力不从心。

人才培养难题

半导体是人类所能量产的最顶尖科技产品,这一产业的科技含量极高,自然也对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很多岗位尤其是研发岗都要求研究生起步。

从台积电和中芯国际的2018年财报来看,台积电的员工中,研究生的比例占据了42.6%,博士比例为4.7%,两者合计占据台积电总员工的将近一半。

中芯国际的研究生比例为16.9%,不足台积电的一半,博士生的比例只有台积电的三分之一。从学历分布来看,中国大陆半导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半导体联盟网站,投资,行业观察,芯片以及集成电路

数据来源:台积电与中芯国际2018年财报

事实上,高学历人才匮乏并不是大陆半导体人才的终极问题,这些博士生研究生们从高校毕业后,并不能直接转化成企业的科技成果,必须在工作中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成长,目前在企业中比较欢迎的是具有5~8年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

对于工程师们而言,从大学毕业再到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个过程极为漫长,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中途退出,最终能坚守半导体的人数又会打一个折扣。

这意味着,现在大学里培养出的人才需要在5~10年后才能看得出效果,目前半导体缺人部分原因也是因为10年前培养的相关人才过少导致的。

此外,在EDA等软件方面,虽然目前软件工程师数量较多,但是由于EDA的特殊性,既要懂微电子专业知识还要会计算机科学,对于人才有跨学科的要求。

随着摩尔定律极限的逼近,芯片的制造与开发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5G、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需要新的芯片架构和更可靠的性能,以上这些因素都对集成电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钱少事多离家远

全球半导体设备巨头KLA的高管Kee曾经就表示过,KLA的总部设在硅谷附近,虽然紧靠全球科技中心,但是由于高昂的房价,很难招募到合适的人,某种意义上KLA遇到的问题也是整个半导体产业遇到的问题。

一个产业的工资水平是由行业的资金和供需关系共同决定的。

半导体产业发展已经有大半个世纪,虽然不是夕阳产业,但是也是相当成熟的产业,市场空间比较稳健。而资本都是逐利的,更偏向于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因为市场还处于拓荒期,资本进入之后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大量资本自然而然的会流向新兴产业。

早些年国内半导体产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扶持力度也不够,自然没有资本涌入,这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日子过得相当拮据,无法给出足够的工资待遇。

据统计,2018和2019年半导体行业的薪酬平均水平是11000多元,这个薪酬水平实际上在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没有办法留得住人才。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与互联网公司相比,半导体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在美国,高通、博通等企业很难和苹果、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竞争人才,国内则很难竞争得过阿里、腾讯和百度。

解决之道

人才的增长速度能否赶得上半导体产业的增长速度,对于国产半导体来说尤为重要。

对于半导体企业来说,获取人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从其他企业高薪招聘,当年三星为了发展自家半导体产业,将招聘部门放在了日本半导体企业的隔壁,不放过任何一个想高薪跳槽的技术人才。

最近几年,国内企业也在不断的招聘,并且触手也伸向了国际市场,比如2017年华为以高出索尼一倍的薪资去日本招聘;台媒曾报道,已经有超过3000名半导体工程师被大陆挖走;紫光的坂本幸雄是尔必达曾经的董事长;中芯国际的梁孟松等更不必说。

不过,对于整个产业而言,这种做法只能说是下策,毕竟人才的存量有限,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培养人才。

7月底,任正非连着三天拜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这三所高校,在与各高校沟通时,任正非表示,华为正计划通过高校等挖掘、储备各业务领域人才,助力芯片、人工智能等产业壮大。

同样是7月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投票通过,集成电路专业将作为一级学科,并将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这意味着集成电路人才问题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南京要办的集成电路大学,也是贯彻半导体人才培养的政策,满足国内半导体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多样性而建立。

但正如开头所提到的,一所大学并不能满足整个产业的需求,半导体产业的人才培养需要的是一个体系的协同合作,既有政策上的指引,又有企业的扶持合作,还得有大学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如何平衡人才的薪资与生存问题,这些对国产半导体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备注:以上内容为TrendForce集邦咨询原创,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取得授权。封面图片来源:拍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