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甲醛、PM2.5这些通常用来形容空气污染程度的名词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甚至谈之色变。殊不知,其实生活中对空气污染最大的元素可能既不是甲醛也不是PM2.5,而是二氧化碳。

大部分人了解甲醛PM2.5对身体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作为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这种气体在达到一定含量之后,会严重危害我们的健康,而且没有任何净化器能够有效过滤二氧化碳。

资料显示,在密闭环境中,伴因为人体呼吸,总体的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当这个浓度上升到0.15%-0.2%(相当于1500-2000ppm)时,会出现头疼、耳鸣、血压升高等症状,导致头脑昏沉、心慌气短、注意力降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效率会减半。如果二氧化碳含量进一步提高,其浓度超过5000ppm时,人体机能将严重混乱,使人丧失知觉、神志不清。

所以,如何准确的知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让人们“看见”二氧化碳成为了当务之急。目前,市面上传统的二氧化碳检测仪器或者设备不是精准性差就是比较笨重。

为解决这一痛点,来自瑞士的环境传感器制造商盛思锐(Sensirion)颠覆性的推出了一款体积仅为1立方厘米的微型二氧化碳和温湿度传感器——SCD40。

光声传感与NDIR双剑合璧

根据盛思锐大中华区总经理李锦华介绍,这款创新产品以光声传感原理为基础,集小尺寸和高性能为一体,为各种集成方式和新应用场景开辟了更多可能性。SCD40具有更高的性价比,特别适合大批量和对成本敏感的应用需求。

半导体联盟网站,行业新闻,芯片公司排名

盛思锐大中华区总经理李锦华

SCD40二氧化碳和温湿度传感器采用一流的温湿度传感器,能够提供两个额外的传感器输出。凭借其超微型尺寸和更高的性价比,SCD40将成为当今和将来二氧化碳传感市场(如物联网、汽车、暖通空调系统、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的首选。

有消息称,SCD40将在2020年上半年投入市场。

事实上,为了能够“看见”二氧化碳,在这款产品之前,盛思锐在去年就已经推出了检测二氧化碳浓度的SCD30的传感器。不过,SCD30采用的NDIR技术,且尺寸相对于SCD40要大5倍之多。

当然,基于两种技术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在性能上并没有多大差异,只是SCD40体积更小、价格更低。盛思锐在将来的产品阵列中,也没有计划用SCD40替换掉SCD30,而是两种技术、两种产品同时提供给客户,让客户做选择。

半导体联盟网站,行业新闻,芯片公司排名

媒体现场采访(从左至右依次为盛思锐全球市场销售总监Stephan M.Richter,盛思锐气体传感器产品管理团队主管Michel Stromereder和盛思锐大中华区总经理李锦华)

在盛思锐气体传感器产品管理团队主管Michel Stromereder看来,这是因为传感器市场是比较稳定的。有一些客户如果他们过去决定了用SCD30,可能会继续采用,所以盛思锐不会停止SCD30的生产。另外,SCD40虽然性价比更高,体积更小,而且它是表面贴装的,如果客户大批量去做的话,可能成本会更低、更方便。但如果是一些小客户或者用量较少的产品,可能一次做三千,或者做几千件,客户可以去做手动的贴装,这个时候SCD30可能更适合他们。

从产品策略上来看,对于盛思锐自身来说,SCD30和SCD40双剑合璧,也能够多样化的更好地服务客户。

中国将是“主战场”

现今社会,得益于新能源标准和更好的隔离效果,楼宇变得越来越节能,但其代价是其内部的空气质量恶化加速,而二氧化碳含量是室内空气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

盛思锐全新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可以集成在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仪、空气净化器和智能温控器中。这样,商业区和住宅区的新风机和智能通风系统可以通过使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来以更节能、更有利人体的方式进行调节通风。

在这场与空气质量的较量中,盛思锐把重心放在了亚太区尤其是中国市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盛思锐营收达到1.75亿法郎,其中47%来自于亚太区,而中国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消费能力的升级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气体传感器需求。

李锦华表示,“这就好像做冰箱,十年前市场上做冰箱用的温湿度传感器量很少,可能只有10万台冰箱是用温湿度传感器。但现在,市场上可能会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台冰箱都有温湿度传感器,这个增长速度其实是很惊人的。空调也是这样,像很多空调过去都不用温湿度传感器,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空调也都开始用温湿度传感器,而且这个趋势现在越来越明显。”

将来,因为智慧家居、楼宇智能通风需求的增加,中国市场二氧化碳传感器的需求无疑将会快速增加。盛思锐要做的就是不断开发新品,提早布局,贴近客户,努力提升服务。

事实上,盛思锐确实一直在这样做。

盛思锐全球市场销售总监Stephan M.Richter表示:“在研发方面,盛思锐每年会将收益的21%资金投入到研发之中,同时,我们也在中国建立本土化的分公司,满足中国地区用户的需求。其次,如果客户需要,我们可以快速调动全球公司力量,为用户打造更专业、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另外,盛思锐在前年还收购了一家在中国上海有工厂的汽车模块公司,所以还会有一些高密度模块的生产放在中国,这些举措也都是为了拉近与中国用户的距离,更好的服务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