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4日日韩半导体材料摩擦开始以来,业内就不断有声音传出,韩国正在积极寻找替代厂商。日前,有消息称,三星电子相关人士承认:“作为推进供给来源多元化的一环,正在一部分生产线上推进非日本造氟化氢的测试。”有消息称,三星自8月下旬起便开始在一条生产线上使用韩国企业供应的氟化氢。

事实上,当日本政府7月加强3种半导体材料的出口管理以后,韩国采取了政府出资9亿美元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措施。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昕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拿光刻胶来说,韩国是以出资与日本光刻胶公司JSR合作的方式来解决EUV光刻胶的供给问题的。我的理解,他们目前还是想通过商业的手段尽快解决问题,当然政府加大投入来壮大企业自身能力,并以此来增强企业日后的抗风险能力,无疑是积极的和行之有效的。”

国内某氟化氢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韩贸易摩擦并不是企业行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集成电路产业的政治地位很高。之前韩国集成电路生产用的氟化氢大量依靠日本进口,此次日本设置了一个瓶颈,导致材料跟不上。三星、SK海力士等世界一流企业集成电路产线处于高负荷运行中,若材料“断供”一定会影响到下游的制造,订单受影响,将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这才是韩国政府担心的。该负责人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氟化氢这种材料并不是只有日本能生产,韩国本身也在生产,中国、美国也有企业在做,只是因为韩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关系更紧密,很大程度上依赖日本供应。有数字显示,截止到2018年,日本向韩出口的氟化氢数量已连续7年占到该国出口总量的7成以上。

事实上,在过去20年中,通过三星、海力士等韩国本土大体量半导体公司的带动,韩国已经慢慢培养起自己的材料、设备供应商,韩国生产的很多材料和设备都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对海外的依存度比其他国家相对要低。日本限制出口到韩国的三个系列的材料,韩国已可以从本国或其他国家找到来源。但因为材料产业处于集成电路制造环节的上游,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集成电路产品质量。因此,一种材料的导入或者替代,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半年、一年,甚至两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集成电路下游制造机台负荷的高低。经过日韩半导体材料事件后,韩国氟化氢供应商积极进行匹配工作,如扩建及进行符合产线需求的技术改进,因此,业内专家表示,以氟化氢为例,给韩国企业一点时间,他们肯定能满足本国的生产线需要,但这至少要一年的时间。

业内早有声音,“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都要自己做的思路”不可行。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子学在日前结束的第二届全球IC企业家大会上也强调,半导体行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行业,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实现100%的纯本土化制造,大家必须携起手来,本着“开放合作、相互包容、共同进步”的态度,互相取长补短,谋求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共赢。

陈昕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宏观的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集成电路已经越来越成为国际化的产业,例如荷兰的设备制造、美国的光刻工艺开发、日本的材料供应都是服务全球的,如果要将其转变为各国自给自足的产业,还是相当有难度的。就半导体材料的发展来说,纵向看,原材料-材料-使用材料,上下游协同发展,不仅可以加快发展速度,而且能使新品的开发更加有的放矢,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产品的利润空间;横向来说,工艺-设备-材料,这样三位一体的携同发展模式,已经开始部分实施且被证明更有利于新形势下半导体新材料产业的研究与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新的形势不断向我们提出新的要求,企业应该审时度势,不断修正航向,推进行业健康稳步向前发展。”

业内专家表示,要成为集成电路强国,必须有自己的杀手锏,要有能拿得出手和别人进行交换的技术和产品,也就是要有话语权。从国家的角度,应客观评估产业链的风险,了解自己的“家底”和对外界的依存度,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和引导,保证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安全和供应链的稳定。从企业的角度,虽然目前韩国在应急阶段会找到中国企业,而一旦韩国本土的材料企业发展起来了,中国企业自然又会沦为第二供应商起补充作用,因此,国内企业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做好技术研发,加快开发核心材料,拿出高质量产品,在满足本土集成电路企业的同时,不断走向世界。